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百科 > 法律知识

什么是叛逃罪?

  • 发布时间:2024-03-21 07:44:48 浏览量:0

1. **法律定义与出处**

   叛逃罪是中国刑法中的一项罪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 _法律原文_:《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九条【叛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犯罪主体**

   - 叛逃罪的主体特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公务员、军人及其他行使公权力的人员。


3. **主观要件**

   -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清楚自己擅离职守并叛逃至境外的行为将危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4. **客观行为**

   - 行为人实施了擅离岗位并叛逃至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该行为使得行为人脱离了原有的职责岗位,不再履行公务职责,且可能造成国家秘密泄露、影响国家利益。


5. **危害结果**

   - 叛逃行为不必实际造成国家安全的损害后果,只要行为本身足以危及国家安全,就构成犯罪。


6. **犯罪情节**

   - 根据行为人职位的重要程度、掌握国家秘密的程度、叛逃后的行为(如是否继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是否主动回国等因素,分为情节严重和情节较轻两种,据此量刑。


7. **加重情节**

   - 若行为人掌握国家秘密并以此为筹码叛逃,或者叛逃后发表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泄露国家秘密等行为,将被视为情节严重,依法从重处罚。


8. **法律责任**

   - 根据《刑法》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叛逃罪的刑罚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9. **量刑标准**

   - 量刑时法官会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程度、是否有悔罪表现、是否配合追回损失等因素。


10. **预防与追责**

    - 预防叛逃罪,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忠诚教育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秘密的保护和监管。对已发生叛逃行为的人员,无论身处何地,均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视情采取相应的国际追逃措施。


总结:

叛逃罪是中国刑法中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自离岗并叛逃至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从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这一罪名强调行为人的特殊身份、叛逃行为的实质性危害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根据行为情节轻重,量刑范围在五年以下至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同时附带可能的剥夺政治权利等处罚。在处理叛逃罪案件时,法律要求严惩此类犯罪行为,以维护国家权威和安全稳定。